亚特兰大奥运会主火炬手-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谁点燃
郎平爱徒孙玥:48岁小老虎嫁香港14载,郎导夸她还那么漂亮
2021年9月,女排精神,凭借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被成功纳入中国第一批代表着中国***人伟大精神的谱系之中。
勤学苦练、团队协作、敢于拼搏,这些优良的品质,曾一度被女排运动员们,乃至于国家运动员们用来作为参照或履行的标杆。
孙玥,是郎平的爱徒,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排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她容貌姣好且性格爽朗,在赛场上的作风不仅勇猛且十分强劲,更是有着“小老虎”的绰号
1973年,孙玥出生在江苏省镇江的一个排球世家之中, 孙玥的父亲孙锦华 曾是江苏女排的主教练,而 母亲黄启珍 则曾是江苏省排球队的主攻手,她还有一个哥哥,叫孙昕。
小时候的孙玥性格很活泼也很开朗,她热爱自然也喜欢幻想,在父母极致的关怀和疼爱下,孙玥的童年是幸福且无忧无虑的。
虽然孙玥的父亲平时都很忙,经常要等到周末才能跟家人在一起吃饭,陪孙玥玩耍,但在孙玥的记忆里,不管是一家人在饭桌前的欢笑,还是那些曾在父亲肩头唱过的歌,都是得以让她至今深深珍藏的宝贵记忆。
孙玥3岁时有一次去外婆家,也许是因为突然换到陌生的地方,她便一直哭闹不止,孙玥的母亲没办法只能抱着孙玥在外面边走边哄,哄着哄着就走进了附近的一家排球馆。
奇怪的是,孙玥进到球场后竟然不哭了,她张望着那些跑跳着的人们以及在空中飞舞的排球,眼中充满了好奇
随后,孙玥的母亲经常带着孙玥到江苏女排训练所中玩耍,她坐在捡球车里,跟年轻的队员们一起奔跑欢笑,那是孙玥在童年时期最早对于排球的记忆。
然而,孙玥幸福的童年,在父亲被检查出肝癌晚期后戛然而止。
1979年,随着孙玥的奶奶从医院满脸泪痕地回到家并抱紧孙玥的那一刻起,年仅6岁的孙玥便就此永远失去了父亲。
面对失去了父亲气息的家,孙玥也变得不再喜爱玩闹,亦或是对着天空或夜幕幻想, 为了成为母亲和奶奶的依靠,她的性格逐渐变得坚强独立且沉稳了起来。
为了为家里减少负担,孙玥在父亲去世后不久,就转到了一所离家相对较近的小学上学。
年少时的孙玥虽然性格坚韧且成绩优秀,但身体却不怎么好,除了贫血以外,还患有比较严重的鼻窦炎,因此 在孙玥8岁时,母亲就将她送进了南京市业余体校练习排球,其一是为了加强孙玥的身体素质,其二也是为了孙玥父亲的遗愿。
那是孙玥第一次正式接触排球,进入体校后的她每天都积极地参加着训练,她很享受在排球场上奔跑挥洒汗水的感觉,悟性极高的她很快就在排球队中展露了头角,身体素质也变得越来越好了起来。
不久后,在一次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来体校选拔队员的排球赛中,孙玥凭借着在赛场上积极的表现,幸运地得到了选拔人员的赏识,并在随后顺利转入了琅琊路小学。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不仅是一所重点小学,更是受到省体校教练们所青睐的小学。
然而,不知是受到童年家庭的变故的影响,还是害怕让父母失望的心理压力,在转入琅琊路小学后,孙玥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她向曾经的同学借书借笔记借练习题,独自一个人在学校找个角落学习,生怕自己落下任何一科的功课。
就这样孙玥在学校不可避免地渐渐被同学孤立了起来,她也经常因为1米64身高被同学挖苦说根本不是打排球的料。
“妈妈,我能不能不在琅小上学。”自尊心一再受挫的孙玥曾流着泪对母亲说。
对于孙玥的母亲来讲,女儿排斥排球这件事是让她始料未及的,但她也明白如果此时强迫孙玥留在琅小可能会招致反效果,于是在思量过后,她同意了女儿想回到原先的学校读书的请求。
回到熟悉环境后的孙玥逐渐变得积极阳光了起来,对排球也恢复了以往的兴趣,再次露出笑容的她就这样一边读书一边练习排球转眼到了初中二年级。
1987年,孙玥随校队参加了一场名为“振兴中华杯”的少年排球赛, 在比赛中她意外得到了江苏省青年女排教练黄兰芳的赏识,并在随后被邀请加入江苏省青年女排队。
1987年,孙玥来到漳州进入省队参加冬训,但因右膝意外长了个疖子,便只能自己独自一人进行一些小运动量的训练。
即便只是小运动量的训练,做事认真且投入的孙玥也毫不马虎,她对姿势上的细节反复琢磨练习,碰到自己做不了的动作,就坐在训练场旁看队友们练习,然后总结方法
为了不让孙玥落后训练,黄兰芳教练便开始在私下里对她进行一对一的训练,从传球、垫球、蹬到如何运用腰腹的力量,每一个该打实的基础,黄兰芳都会对孙玥进行反复的训练。
原中国男排主力队员曹平 也很看好孙玥的未来发展,在空闲时,也会传授她一些在发球和扣球上的技巧。
就这样,在老师们严格的要求,以及孙玥自己的努力下, 1989年,孙玥成功进入了江苏省一队,并在当中担任女排主力替补。
虽然只是主力替补,但孙玥很珍惜这次机会,她开始在训练上变得更加卖力,每天不少于8小时基础训练,和数不清的百米跑,以及在扣球、发球等专业技术上反复的钻研练习。
孙玥心里清楚,只有秉承着刻苦训练的信念,才能换来在技术上的提高。
全国女排甲级队联赛,是孙玥在当上女排主力后参加的第一个比赛,为了给江苏省排球队争光,也为了不辜负教练们的期待,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打破江苏女排在以往并不算好的成绩,并获得冠军。
然而,过强的胜负心,带来的不一定是好的结果。
也不知是因为压力太大还是缺乏正规比赛的经验,孙玥在赛场上并没发挥出自己的实力且频频失误,使得江苏女排的排名从B组降到了C组。
在此之后,孙玥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自我调整,她逐渐意识到自己在技术上的欠缺和不足,也明白了锻炼心性的重要性,慢慢的,走出了困住自己的泥潭,重新收拾好心情,开始更加努力地回归训练。
春去冬来两个秋,日子就在这样每天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训练中一点一点地过去,看着每天辛苦训练的女儿,孙玥的母亲也很是心疼,但她还是含着泪鼓励孙玥:“你要走的路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但却是想要成功的人都必须经过的路。”
孙玥在排球场上的作风不仅勇猛且十分强劲,黄教练和队员们便给她起了一个“小老虎”的绰号。
1990年,17岁的孙玥终于正式扛起了排球队主力的大旗,并在次年代表江苏女排出战唐山城运会,在甲级联赛C组赛区中,孙玥凭着在赛场的完美表现,给 原国家体委排球处副处长刘化聪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化聪很看好孙玥在赛场的积极活跃的表现,便在比赛结束后,将孙玥引进给了中国女排的主教练胡进,且在随后不久,孙玥就收到了前往国家队的调令
进入国家队后的孙玥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专业队员的对比下,孙玥不论是在赛场经验还是细节技术上,都不免显得逊色了起来,她开始变得焦虑不安,晚上经常睡不好。
但她不愿就此放弃, 她咬紧牙关挺过了一次又一次艰苦的训练,每天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一个又一个技巧和动作,那时候的孙玥永远都是在练习场上最后一个离开的人。
3个月后,孙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1992年中国女排出访欧美热身赛的一名主力队员。
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如此重要的比赛,也是她第一次决定了自己的未来要在哪里,虽然最后比赛的成绩并不是很令她满意,但她也从中学会了一个道理:比赛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胜负,而在于能从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中,寻找到提升的阶梯。
1993年,孙玥在第七届亚洲女排锦标赛上凭借着和队友们精湛的合作,获得了“最佳一传”的称号,年仅20岁的她也成为了队里的老将,然而,孙玥并没有为此感到高兴。
当时的中国女排情况每况愈下,外界的质疑声层出不穷,致使队员们都如同被蒙上了一层阴影一般,开始变得消极,一些队员甚至有了退役的念头。
虽然对于这样的情况,孙玥也感到了无力,但想起曾经那些日日夜夜的训练的日子,以及母亲对自己的期待,她还是坚持了下来,她在等,等一个机会,中国女排也同样在等一个机会。
1995年,郎平回到女排执教,那时距离亚特兰大奥运会还有18个月时间
再次充满希望的孙玥开始了一段格外严格的训练,在郎平的指导下,孙玥和队员们每天披星戴月的加紧练习着,不管是在转换训练项目还是捡球时,都马不停蹄的保持着一路小跑的姿势,生怕浪费一点点的训练时间。
就这样,在孙玥与郎平,以及整个女排队的努力下,中国女排在随后的几年里,获得了亚特兰大奥运会亚军、世锦赛亚军、世界杯季军、亚锦赛冠军,以及亚运会冠军等等,而孙玥自己也获得了像是个人MVP等许多荣誉称号。
能为中国女排贡献力量让孙玥觉得很满足,她很感谢教练以及队友所给予她的信任,但她也一直遗憾着,自己没能帮中国女排在奥运会上斩获一枚金牌。
2000年,在 悉尼奥运会 结束后,孙玥宣布退役,随后赴意大利职业联赛打球。
孙玥曾说,如果要用颜色来代表她所参加过的3次奥运会,那一定分别是灰色、红色、和蓝色。
她坦言:
“1992年那次是灰色,第一次参加比赛很兴奋但能力不足;
亚特兰大奥运会那次是红色,虽然最后我们并没有拿到冠军,作为主力的我已经尽力发挥了我最好的水平,问心无愧;
最后的悉尼奥运会是蓝色,这是一场充满着遗憾和眷恋的一场比赛,我明白,中国女排并非不强,只是在那时碰上了更厉害得到古巴队罢了。”
但她表示受益于自己从前的 体育 专业,以及自己也曾在大学里兼职过报社的工作,想来自己写的文章应该还是可以被读者们所认可的,她也希望能从《扬子晚报》这个平台去认识和帮助更多人。
在随后的两年里,孙玥写了一本自传叫《停不了的爱》,来向大众展现自己的排球经历,并同时担任着江苏女排的助理教练一职。
2008年,孙玥担任奥运火炬传递南京站的火炬手。
退役后的孙玥,不仅在工作事业上非常成功,且在感情生活上也是十分美满幸福。
孙玥的丈夫叫何国文,是一名香港公务员,也曾是一名篮球选手,代表中国香港队参加过多场运动会以及比赛。
二人相识于一场朋友聚会,何国文第一次见到孙玥时便喜欢上了她,但奈何那时何国文的普通话说得并不好,所以当时的孙玥也并未觉察出什么,两人最后只是出于礼貌交换了电话
为了追求孙玥,回到香港后的何国文立刻报名参加了普通话训练班,每天认真地学习口语表达和简体汉字的书写,当他再次打电话给孙玥时,已经能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了。
随后,孙玥在与何国文的几次相处中,感受到了他的绅士以及细心,便开始对他有了好感,两人之间的联系也慢慢多了起来。
在孙玥退役后的不久,何国文便打电话向孙玥表白,希望孙玥能做他的女朋友,虽然孙玥也犹豫过异地恋的问题,但最后还是忍不住对何国文的喜欢便答应了他。
对于这段恋情何国文很是用心,不管是情人节还是春节,每逢重要的节日,何国文就一定会从香港坐飞机来到孙玥身边陪她过节,他会送孙玥最喜欢的郁金香,也愿意耐心倾听孙玥向他抱怨自己在工作上遇到的困难。
就这样在两人的精心维护下,这段看似不可能的异地恋就这样持续了8年。
后来,何国文与孙玥结束了恋爱的长跑,二人携手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并在婚后孕有2女。
婚后的孙玥跟随何国文去到了香港,曾在香港的一所学校里担任排球教练,在女儿诞生后,孙玥便做起了全职太太,经营着家中的日常生活,以及在孩子身边陪伴她们成长。
距离嫁到香港已经14年过去了,孙玥在香港落地生根,过着幸福的生活。
当被问到在将来是否会让女儿也从事排球运动时,孙玥认真地答道说:“这要看孩子自己的兴趣和天赋。”
孙玥表示,职业运动员是很辛苦的职业,但如果女儿有兴趣她也不会阻止,她会给女儿提供专业建议,然后让她们自己来做选择。
“玥儿,又漂亮了。”郎平在看到孙玥到来后亲切地说道。
随后,孙玥也有幸受到过几次TVB的邀约,她也在节目中,向大众讲述了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对排球的喜爱。
如今的孙玥也已经48岁了,女儿们也都逐渐长大,她经常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着女儿的成长。
在2021年8月香港商报网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的孙玥专访中可以看出,如今的孙玥依旧是从前那个爽朗的性格,并且依然热爱着生活和排球。
孙玥在专访中表示,来到香港这许多年,已经习惯了这边的日子,自己很享受现在的这种平淡且充实的幸福,如果未来有可能,也希望自己的女儿能续写排球世家的传奇。
她强调, 体育 是一所桥梁,退出女排,嫁到香港,虽然也有许多的不舍但也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以后也会经常回内地看看,为中国女排加油。
人既要有梦想也要拥有胆量,跌跌撞撞的勇往直前,拼尽全力的野蛮生长。
虽然在纵看孙玥的排球生涯总有些许遗憾,但比赛的真正意义并不是全部只在输赢与否,能够在每次的自我否定后重新审视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使得自己能从容不迫的面对世界上的每一个难题才是最重要的。
回想曾经,排球场上,藏在孙玥笑容里的,不只是她的自信,也是中国女排的未来。
[1].妇女生活杂志社.传奇国手孙玥:女排经历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J].妇女生活,2017年(09期):第二章第三节.
[2].孙玥.停不了的爱[M]. 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2008.
举重王占旭刚:人生赢家,31岁退役后娶初恋空姐,44岁成大学校长
文 七加八
编辑 璋队长
“有人希望奇迹发生,有人祈祷奇迹发生,而剩下的人让奇迹发生。”
占旭刚就是 让奇迹发生 的那一个人。
2000年悉尼奥运会男子举重77公斤级决赛,他上演了奇迹逆转,在肌肉都快撑不住的情况硬是扛起207.5公斤的重量,打破自己的最高记录,也鼓舞了无数国人。
因为他,我国的“举重”项目,才开始进入大家的视野。
占旭刚出生于浙江衢州开化县,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娃。
“走出农村,去更大的舞台”一直是占旭刚心底的声音,更大的舞台背后往往意味着比常人成百上千倍的咬牙付出、无数次的下蹲挺举、日复一日的抓举。
从小县城到世界级赛场,这条路占旭刚走得并不容易,但是庆幸地是他走下来了,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占旭刚的天资算不上天赋异禀,只能说“超于常人”,有人视这点天资的“偏爱”为老天爷赏饭吃,不加利用, 酿造“伤仲永”的悲剧,有人把握着这点优势,不断加以挖掘,搭筑起人生的踏板,占旭刚无疑是后者。
1974年出生的占旭刚打小就对运动有着热情,同龄人爱玩 游戏 他不爱、同龄人沉迷动画他沉迷于运动的快感,不仅如此,占旭刚还是个名副其实的“小饭桶”,运动的他吃的总比同龄人多些。
学校的运动会就是占旭刚的个人秀场,田赛、径赛都有占旭刚的身影,铅球、立定跳远、跑步的成绩均名列前茅,受到 体育 老师的格外偏爱,凭借着出色的 体育 成绩,被班主任任命为班里的 体育 委员。
作为我国举重的****,10岁之前的占旭刚根本不知“举重”为何物,更别谈热爱了。
占旭刚与举重项目之间的故事,离不开拥有一双慧眼的朱云儿教练,伯乐识得千里马,朱云儿教练发现了占旭刚这块还未经打磨的璞玉。
一次偶然的机会,朱云儿发现了体格和爆发力都十分符合举重要求的占旭刚,通过查看他的比赛记录以及身体数据,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 向年幼的占旭刚抛去了举重的橄榄枝,本就对 体育 十分热爱的占旭刚,答应的没有迟疑,但是占旭刚的父母却有所顾虑。
父母希望占旭刚能够好好学习,靠学习走出农村,成家立业, 并且担心举重会导致占旭刚的身高停止 ,对身体不利。
朱云儿教练对此表示理解,并推心置腹,最终使得占旭刚父母点头同意,占旭刚进入了朱云儿教练的举重队,在县里的体委会开始了他的举重生涯。
进入体委会后,占旭刚发现自己的特长在这里并不凸显。
坚韧如占旭刚,他认真地学习举重知识,参与举重训练,除了日常的训练外,占旭刚主动去搜集与举重相关的各类书籍,仔细研究举重大师的肌肉发力点,全身心地投入到举重这项事业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日复一复坚持的占旭刚在举重方面的成绩一次比一次惊艳 ,一次比一次令人惊喜。在人生的第一场比赛中,他就举出了惊艳四座的好成绩。
被浙江省举重队一眼相中,离开了训练了三年的县体委会。
来到了更大的训练场,伴随着更加专业的设备与精准的指导,占旭刚依然不忘初心,他深信自己的舞台不是这一方天地。
除了每日控制自己的饮食与体重,他训练得更加的刻苦与卖力,虽然这对于他而言只是常态。
璞玉再次被发现,1993年19岁的占旭刚被选入了国家举重队,开始了为国征战的准备。
占旭刚开始了更加严厉的训练计划,肩上的责任重了,下蹲的马步却更加的稳当,他坚信他的赛场是奥运会,他的目标是那代表国家荣誉的金牌。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如期而至,是时候亮剑了!在男子70kg级比赛中,占旭刚惊天一举 ,这匹黑马打败了来自全世界的众多好手,一举拿下奥运金牌,同时破了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世界纪录。
这令人瞩目的成绩,将举重这个项目推入了国人的视野,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端。
站在世界之巅的占旭刚不久就迎来了令他晴天霹雳的消息。世界 体育 组织取消占旭刚原在的男子70kg级比赛,升到了77kg。
这意味着此前的一切模式都需要重新规划,包括占旭刚的体重以及训练计划。
这一改变对当时风头正盛的占旭刚无异于晴天霹雳,消息一出同届的选手不少选择了离开,而占旭刚在再三考虑后选择了留下来,为了他热爱的举重,为了他还在熊熊燃烧的野心。
随之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增加体重、调整训练计划、增加重量,一切的一切都在看似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但只有占旭刚知道,他心里是发慌的、是不确定的。
不变的是他的姿态,他严格地执行训练计划、控制体重,依旧勤勤恳恳,依旧刻骨专研。
2000年悉尼奥运会,占旭刚在第一举无优势的情况下,完成了神级逆转 ,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枚奥运金牌,但这次金牌的背后占旭刚的感谢名单里多了一位身影, 那便是之前邂逅的空姐--姚健。
姚健是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空姐,在一次比赛搭机过程中,占旭刚对气质绝佳、容貌姣丽的姚健一见钟情 。
姚健得知占旭刚是举重奥运冠军时,对这位极具男子气概的冠军芳心暗许。
两人暗生情绪 , 这场邂逅是两人感情的开始。
回顾2000年的奥运现场,依然觉得惊心动魄。
第一次77kg级的比赛,占旭刚的成绩并不理想,仅排在第四位,两次冲击167kg均宣告失败,正当所有人灰心觉得惋惜之时, 他挑战了从未举过的207.5kg,只有这样他才能彻底拉回比分赢得比赛。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占旭刚瞥见了观众席为他加油的姚健,并不知道她会来 ;而她或许也不知道,因为她的到来,给了他从未有过的底气。挑战207.5kg成功!
占旭刚成为了我国 历史 上首位蝉联两届举重奥运冠军的选手!奠定了我国“举重第一人”的地位。
随着后浪的不断涌现,以及身体相关机能下降,占旭刚意识到自己已经“老”了。
在举重的年龄里到了需要退役的时候,他的身体步入鼎盛时期,爆发力也在衰退。但那一颗赤子之心却没有变。
已经完成退役转型的占旭刚,决定复出,征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
遗憾的是,占旭刚失利了,泪洒现场,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占旭刚的眼泪里包含了太多廉颇老矣的遗憾与雄心、
占旭刚“彻底”退役了,开始了运动员的职业生涯。
31岁告别运动员身份的占旭刚,开启了除训练之外的其他人生思考。
关于家庭、关于事业、关于未来,面临人生下半场的选择的占旭刚其实也有过一段时间的迷茫,但好在女友姚健一直陪在他的身边,充当他人生的“高参”。
不久占旭刚和姚健就正式确定了关系。
姚健陪伴着占旭刚从鼎盛走向低谷,并鼓励他走去阴霾,姚健对这位举重世界冠军发自心底的崇拜、而占旭刚则对这位貌美知人心意的空姐在低谷期的陪伴与鼓舞感到无限感激。
确定关系不久后,两人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走向了幸福的小家生活。
关于事业占旭刚也有自己的考量。
退役后的占旭刚成为了各种培训训练场的热饽饽,不少人向他抛出了巨大的利益诱惑,请求他去职教。
但占旭刚则在当时省委组织部门的统一安排下,下到了基层远赴台州三门县任县委常委、副县长,当了两年的基层干部。
2005年,占旭刚进入浙江 体育 职业技术学院工作,继续负责举重项目的管理。虽然是他熟悉的举重,但是场地却不是在训练场。
告别了运动场走进办公室的占旭刚一度很不习惯,于是在妻子姚健的建议下,他走进了举重的训练场,观看队员的训练,听举重教练的想法。
这种不守办公室的做法,很快就使得占旭刚找到了工作的乐趣。
与其他领导不同,占旭刚经常走进运动场,与队友和教练交流,这使得占旭刚的政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
2008年占旭刚成为了火炬手,这是对占旭刚贡献莫大的肯定。他顺利地完成了火炬手的使命。
2012年初, 44岁的占旭刚升任浙江 体育 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相当于副校长 ,分管训练处、财务处和竞技 体育 系的训练备战工作,同时还兼任竞技 体育 七系主任一职。
于是占旭刚不仅下到举重场,同时也下到了其他所负责管理的运动训练场。
拥有实战经验以及训练经验的占旭刚,在分管的领域如鱼得水。
占旭刚的任职之路其实并非坦途。
2015年占旭刚又再次任职副县长, 面对奥运冠军任职副县长,不少人提出了质疑,占旭刚身为前运动员,其管理能力如何,成为了大家质疑的焦点。
其实不仅是众人的怀疑,占旭刚自己的心理都没有底。
一贯与冰冷器械打交道的占旭刚,不得不面对需要应酬,这一度让占旭刚觉得非常的烦恼。
妻子姚健买了大量的司法等材料,让占旭刚从头补起,面对应酬,姚健则建议占旭刚不必为此过多烦恼,既然不擅长也不喜欢人际交往,那就做个实干型的官员。
凭借占旭刚的能力,一定会受到认可的。妻子的话令占旭刚茅塞顿开,开启了副县长的实干生涯。
现今的占旭刚依然从事着管理岗位,并且与妻子姚健恩爱如初,育有一儿一女。
占旭刚工作繁忙,姚健一如既往地支持占旭刚的工作,退居家庭,照顾孩子,让占旭刚专心工作,不用过于操心家庭和孩子的成长。
2020年东京奥运会,占旭刚在职的浙江省,当地运动员创造了十分傲人的成绩。
举重赛场上,石智勇一举定乾坤, 延续了中国举重男队“出战即夺冠”的胜绩,续写了中国举重男队的神话。
28日,在里约奥运会的赛场上,石智勇在69kg级的比赛中凭借着无懈可击的完美发挥一举拿下了奥运会的金牌。
成为继占旭刚、陈艳青和龙清泉后,中国第四位两夺奥运金牌的举重选手。
这一成绩创造了该级别总成绩的世界纪录,这也是中国代表团本届奥运会刷新的首项世界纪录。
在石智勇夺冠现场, 坐在现场的占旭刚表示自己无比的紧张,因为占旭刚真是石智勇的老师。
当年在举重惊艳四座的少年,如今已成为在场边紧张看着自己徒弟在赛场上奋勇拼搏的教练,占旭刚似乎从没有离开过举重的赛场,他原来一直都在那里。
占旭刚带给中国举重事业的不仅是冠军的荣耀,更是一种不服输的冠军精神,这种精神的延续使得浙体源源不断地涌现出冠军人才。
如石智勇、唐德尚、冯吕栋、毛晨等一批可造之材。
源源不断涌现在后浪让占旭刚对自己事业更加的笃定,他要在这浪中不断地淘金,像自己的老教练朱云儿一样,毕生耕耘于这举重赛场。
占旭刚为举重倾入了前15年的青春时光,拿下了大大小小的赛事荣耀;退役之后,他又为中国的举重事业侵入了后半生的心血,培养了一位位中国的举重人才,完成了中国举重的延续。
他用坚持和坚守诠释了热爱的意义,他用毕生的热血书写了一段传奇。他的故事值得传颂,他的精神值得发扬!向这位传奇人才致敬!
“乒乓冠军”王皓:结婚4年生2娃,美女老婆为他放弃事业专注家庭
老戏骨李香琴:为女儿不再嫁,女婿是赌王儿子,曾买豪宅讨她开心
“体操冠军”张成龙:22岁被19岁倒追3年,结婚7年幸福美满
奥运火炬手的最后一棒是谁啊?
在历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点燃主火炬台的那一刻总是最震撼人心的一幕,也是永载奥运史册的经典瞬间。谁将成为点燃北京奥运主火炬台的幸运儿?这无疑已经成为目前最令中国人期待的悬念,也是奥运会开幕式的“最高机密”。对于任何一个中国运动员来说,点燃奥运主火炬台都是一项至高无上的荣誉,这甚至比拿金牌还更有吸引力。
刘翔姚明呼声最高
“又是刘翔……又是姚明。”在本报发出奥运猜想征集令后,负责收集读者来信的一位编辑每天都会重复这样一句话。因为所有读者关于主火炬手这一猜想只有两个答案:刘翔或者姚明。
作为男子110米栏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刘翔是中国乃至世界田径运动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奥运史上第一个在直道项目夺冠的亚洲人。而姚明是国际篮坛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篮球运动员,虽然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中,点燃了在昆明湖上的火炬,但与之相比,点燃奥运主火炬台才是对一个运动员一生的最佳褒奖!
退役名将希望也大
虽然刘翔和姚明的呼声最高,但他们代表的只是民意。在体育明星云集的中国,有希望成为主火炬手的人并不少,其中有一些人甚至比刘翔、姚明更有资历。比如说,像许海峰、邓亚萍这样的退役名将。
许海峰是1984年为中国夺取首枚奥运金牌的射击名将,零的突破已让他成为中国体坛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另一位希望非常大的运动员是乒乓球名将邓亚萍,她是获得奥运金牌最多的中国运动员,退役后曾在国际奥委会任职。除此之外,体操王子李宁、世界足球**孙雯也是极具竞争力的人选。
可能杀出意外黑马
从国外近几届奥运会来看,主火炬手的人选都非常令人意外,往往并不是之前呼声最高的热门人选。比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最热门的三个主火炬手人选是悉尼奥运会200米跑冠军肯特里斯,三届奥运会举重金牌得主迪玛斯,希腊足球队队长扎戈拉基斯,但惟独没有想到亚特兰大奥运会帆船金牌得主卡拉马纳基斯会举起这最后一棒。
这种最后杀出黑马的情况在北京奥运会也是有可能发生的,而最意外的情况莫过于是集体火炬手,而在历史上也有这样的先例。就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的开幕式上,点燃主火炬的就不是某一个著名运动员,而是一个集体——1980年第13届冬奥会冰球冠军得主美国队的20名球员,并因此创造了点燃主火炬台的纪录。当然,只有在奥运史上取得过骄人成绩的运动队伍才能当上集体火炬手。
写出几个火炬手的名字与职业
5月24日奥运圣火来到南京城
高龄”火炬手
徐祗则:跑马拉松“备战”奥运
今年1月5日,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上,一位手握拐杖的92岁老人跑过了马拉松5公里的终点。两个多月后,这位来自南京、名叫徐祗则的老人,成了江苏省内圣火传递中年龄最大的火炬手。
昨天在现场见到须发斑白的老人,记者心中不禁犯起了嘀咕:他真能跑完5公里的马拉松赛吗?或许是看出了这份担心,徐祗则搬出了自己的“长跑家底”:“1984年退休后,我一直打网球坚持锻炼,到了2005年开始改练长跑。年轻人,别小看我,去年3月的厦门马拉松赛,我可是跑完10公里的。今年1月的比赛,也算是为传递火炬练兵了。”
多次参加马拉松比赛的经历,让徐祗则对奥林匹克的精髓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今年在厦门的比赛,一路上大家在给我鼓劲加油,还有人送给我一支象征活力与激情的三角梅。其实,对我来说,名次并不重要,到达终点就算成功。顾拜旦不是说过吗,参与就是胜利。”在徐祗则看来,传递圣火要跑的200米是小菜一碟,“马拉松赛我都能跑完,这点距离算什么。前几天我还专门排练了一次,200米跑完花了2分钟。我给自己定的节奏是慢跑,不能太快就把火炬交走了。”
徐祗则告诉记者:“作为老年人的代表,我会用饱满的精神劲让大家看看,我们老年人迎接奥运的热情。”
“双料”火炬手
王海滨:传完圣火出征奥运
35岁的南京“剑客”、中国男子花剑主教练王海滨很快将迎来他的第二次奥运火炬传递,他说:“这次当火炬手跟上一次不一样,作为教练员,现在的责任感更强了。而且这次传递完火炬,我们很快就要走上奥运赛场了。”
4年前,雅典奥运会圣火来到北京,王海滨被中国奥委会推荐成为火炬手。“4年前的雅典,是我最后一次作为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当时听说成为火炬手的消息,我心中的那种使命感无法用语言形容,那次火炬手经历给我带来了很大的精神鼓舞。”王海滨说。
回忆起4年前的火炬传递,王海滨记忆犹新:“那时火炬挺重的,比我们用的剑还要重一点。当时,我跑了400米,路段是从北京的体育馆路到幸福大街,感觉一会儿就跑完了。当时正处于奥运备战的关口,体能不是问题,再跑几个400米都可以。”王海滨告诉记者,现在那支火炬还在他南京的家中珍藏着,“现在虽然不练剑了,但经常踢球,体能没问题。”
对王海滨而言,北京奥运会的火炬传递就是奔赴战场前的号角。传递完火炬后,他很快就要带领队员走上奥运战场。目前,中国男花有雷声和朱俊两人获取了奥运参赛资格。王海滨表示:“这次男子花剑没有团体比赛,我们只能靠个人去冲击,队员们都还年轻,但大家都有梦想,这次在家门口会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全能”火炬手
杨志伟:从护跑手到火炬手
当过火炬手的人有很多,但既做过火炬手又当过护跑手的“全能者”却少之又少,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副校长杨志伟就是其中之一。12年前,他作为护跑手见证了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传递;12年后,他将在家乡举起北京奥运会的圣火。杨志伟告诉记者:“作为基层教练,我们不可能一步到位将队员培养成奥运冠军,所以,能为国家多培养出一些好苗子,撒播奥运的火种就是我们最大的责任。”
1996年,杨志伟还是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的一名基层教练,通过选拔,他有幸成为中国奥委会选派的12名赴美参加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接力的成员之一。1996年6月9日,杨志伟来到了位于美国纽约州的布法罗市。“参加亚特兰大火炬传递的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代表,我们12人的队伍在其中显得很庞大,其他国家大都只有三四个代表。”杨志伟回忆道。
12个人中,4人作为火炬手,还有8人作为护跑手。“我当过中长跑运动员,当时又是年轻的田径教练,于是就被分到护跑手的队伍中了。当时的火炬手只要跑1公里,而护跑手要陪6个火炬手跑完,全程就是6公里,所以对体能要求非常高。”在杨志伟护跑的6名火炬手中,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年近90岁的美国火炬手。“虽然他跑得很慢,但沿途的人都为他鼓掌加油,现场气氛非常热烈。”杨志伟说,40多分钟的护跑过程,让他感受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真谛。
成功“点火”却无缘传递
康庆生:看火炬传递也很满足
作为火炬设计者,南京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工程师康庆生和同事们一起,用90天时间让“祥云”从纸上飞到了手中。制造出的火炬内部燃烧系统通过验收,可康庆生报名参加的火炬手选拔却没能通过。
奥运对于康庆生来说有着深刻的意义和深厚的感情。康庆生告诉记者,早在2000年北京奥运尚在申办时,晨光公司所属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就在思考着为奥运做点事。康庆生是晨光公司奥运项目的技术协调人,他们参与了火炬外观设计征集,而且方案还入选了前4名,只可惜在最后的比拼中输给了“祥云”。“‘祥云’确实很美,拿出来一看就是中国的东西。”这次外观设计的竞争,康庆生输得心服口服,他没有时间沮丧,因为他和同事们要把火炬内燃系统研发出来,让“祥云”的美从纸上付诸现实。
作为晨光公司推荐的火炬手候选人,康庆生希望能够举着自己的“作品”传递奥运圣火。落选的结果,多少让老康有些失望,但他还是看得很开:“没有就没有吧,看着其他火炬手举着自己参与制作的火炬也很满足了。没有当上火炬手的人很多,但奥运圣火承载的奥林匹克精神还是要传递下去的。”